魏晋易代之际,政权斗争正酣,战乱不休,又逢玄学思潮兴起,经学式微,一股任性放达、轻世傲物的风气悄然盛行。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七位名士“豪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号称“竹林七贤”。七人纵情越礼、放任怪诞的乖张言行,以及各自在诗歌音乐、文学哲学方面的才情造诣,不仅被后世的文人雅士认同,亦被大众文化吸收。
▼手机横屏可看得更清楚哦~
刘仲贤《竹林七贤图》,明, 纵31.4厘米,横128.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近两千年来,竹林七贤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精神符号在中国艺术史上从未间断,持续刺激着世人的再想象和再创作。
追本溯源,竹林七贤之所以能成为两千年来人们心驰神往的对象,在于其不拘一格、率直任诞的风度气节。“竹林七贤图”一路演变至今,经历了形式特征、功能价值等多个层面的变化,好似一艘夹带着时代与个人的遐想的“忒修斯之船”,令人心生疑惑,却又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思 想观念和文化风俗变迁的广阔图景。
到了当代,竹林七贤的意象更是史无前例的包容、庞杂、叛逆。他们在创作者们模仿、解构、想象与再造的过程之中前进。毕竟若只是拷贝、修葺前人画意,又何谈“越名教而任自然”呢?
11月21日至12月12日,方所成都店将展出刘庆元创作的河南修武县大南坡村版的“竹林七贤”系列木刻 , 这些木刻前后创作了25幅,角色来于大南坡村民们自我日常扮演,配上了当地的怀梆戏服。河南修武县,历史上的山阳国,也是魏晋七贤曾作竹林游之地,刘庆元回到历史之地,深入乡村再创作的“竹林七贤”想必能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观感。
除了这个特别策划展览之外,在11月21日(周六)15:00,我们还邀请了左靖和刘庆元分别就“大南坡计划”和“木刻于城乡之间”为题进行主题分享。欢迎大家前来观展和听讲座,一起走进乡村里的再创造!
展览时间
11月21日(周六)-12月12日(周六)
地点
方所成都店
成都市锦江区中纱帽街八号成都远洋太古里M68-70号
参与方式
展览免费参与
策展人
左靖
艺术家
刘庆元
学术支持
王彦之
动画制作
陈学刚
视觉设计
马仕睿
主办单位
方所、左靖工作室
协办单位
方庭、锦江区文化馆
特别支持
大南坡艺术中心
时间
11月21日(周六)
15:00-16:30
地点
方所成都店
成都市锦江区中纱帽街八号成都远洋太古里M68-70号
嘉宾
左靖 、刘庆元
参与方式
1. 活动可免费参与;
2. 方所会员可进入“方所会员服务”小程序进行积分兑换场内座位:0积分可兑换普通席座位,数量有限,兑完即止,座位预留至开场前10分钟;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报名参与
3. 座位有限,于活动开始前3小时截止兑换,详询客服:028-86586858转8002;
主办单位
方所 左靖工作室
协办单位
方庭 锦江区文化馆
特别支持
大南坡艺术中心

-创作者自述-
任务
文 | 刘庆元
我的木刻工作有一部分是为乡村需要所服务,原因也来自于左靖先生的乡建工作。只要他和他的团队还在持续生产,合作也会延续。这无形中也回应了我的木刻践行与乡村之间的某种关联。
无论城市与乡村,还是城中村,诸多景象异变,皆为大地之书房,这间没有边界的书房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写作素材,导致我总是被各种时间追赶。如果把木刻作为一种自我社会文化实践,我觉得需要主动地介入现实,并频繁穿梭于学科界别之间,把阅读和思考互为镜像般置于瞬息万变的当下;于是,广袤而丰富的乡村给了我扑面而来的各种任务,我习惯于在有选择的前提下接受被委托的任务,我把这一切理解为木刻实践之必需,就像时刻准备着的,一场又一场的即兴。
大南坡村的“竹林七贤”系列,前后创作了25幅木刻,角色来于大南坡村民们自我日常扮演,配上了当地的怀梆戏服。有村民问我要怎么着戏服摆造型,我说了一句“介乎于穿和不穿之间,随意走心,你们就是竹林七贤”,于是大家跟着我,我跟着大家,在村子里四处游走,散漫聊天、路过招呼、随时摆拍,最后结合了整理出来的典故文本进行了创作。记得当天有位穿着戏服的老先生开着电动车一个潇洒的飘移停在了我的面前,这让我倍感亲切。
我觉得不是我在木刻当下,是时代木刻了我。
让木刻飞
文 | 左靖
早在2011年,刘庆元第一次来到碧山——那个一切故事的源生地。他沉默寡言地穿梭在乡村的小街巷弄和田间地头,给我们留下了第一组乡村木刻——最直接的乡村日常生活,还有三两知识分子初下乡时的矫情和浪漫。活动结束,这些木刻形象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以各种方式存在于乡村社会中。
为社会而给诸众木刻,是刘庆元木刻行动的出发点。 对于我的委托,他总是矜持地颔首应允。每每在我困乏沮丧之际,他会突然甩过来一幅尚有余温的木刻,不用说,总能切中我的要害。乡村是木刻天然的发生场域。在这里,庆元的木刻,表现乡村,且为乡村服务。
不过,今年,我们遇到了难题。在河南修武,过去的山阳国,魏晋七贤曾在此作竹林游。如何卸下历史的负累,为大家呈现竹林七贤既熟悉又陌生的逸闻轶事,从一开始,就难倒了我。
众所周知,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形象,见于南京西善桥的一座南朝贵族墓葬中发掘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有意思的点有三处:一是,荣启期与竹林七贤生活的年代相距有700多年,却并置于一组画面中;二是,在形象的塑造上,作者罔顾史籍中对个人容姿的描绘,而着力于人物神情的刻摹;三是,整幅砖画绘有银杏、垂柳、槐、松等树木,却唯独无竹。这三个不合时见之处给了人们很多的想象空间。西善桥砖画之后的竹林七贤图像屡有变迁。元代之后,对竹林七贤的形象及场景的摹写逐渐以山水景观和文人雅集为趣,虽经明末有所更新,但大多不离“超越文本,寄寓己心,施展想象”的路数。到了当代,竹林七贤在杨福东和洪磊那里,更是有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之感。
最初大南坡版竹林七贤的灵感,来自于刘庆元为MAXXI(罗马21世纪国立美术馆)创作的“街头故事会——20世纪60-90年代的28个街头艺术事件”。从《世说新语》和《晋书》中记述七贤轶事来看,单个事迹可以由借助于文字的一个画面传达,而联缀这些画面又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视觉叙事。如果需要,还可以继续补充延伸。但,真正的创造性在于,刘庆元不顾疫情困扰,毅然奔赴修武大南坡村,似乎只有在那里,在当地村民的一举一动和一颦一蹙之间,庆元才能创造属于他个人的竹林七贤。
总之,我觉得刘庆元重新定义了木刻。木刻在应对文化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及时性与即兴特征,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无差别应用,应该是庆元的木刻带给人们的最深思考。我向来认为,木刻这种形式天赋异禀,似乎在一切视觉媒介中,都可以自由呈现而毫不违和,也就是说,木刻的公共性还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开发。
对于我个人而言,庆元是诤友。他的乡村木刻系列陪伴了这些年来我的工作,咄咄逼人,不知疲倦,让人清醒且充实。
策展人,乡村工作者。现供职于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曾任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创办并主编《当代艺术与投资》《碧山》《百工》《黟县百工》等多种期刊和书籍。曾在国内外策划过几十场当代艺术展览和电影展映。2011年后,以安徽、贵州、云南、浙江和河南农村为基地,工作重点转向在地的乡村(镇)建设。
70后,出生于重庆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刘庆元主要工作方向是当代艺术设计的社会融入方法、跨学科实践和创作。其木刻实践工作涉足当代文化领域的不同界别,如音乐节、实验剧团、文学、设计、文化保育、民艺乡建等,同时他也参与当代文艺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青年策展人。斯坦福大学汉学硕士,纽约大学艺术史学与经济学学士。现居旧金山,当下的研究和策展兴趣为社会设计、社会参与式艺术、地方营造等。《碧山》《百工》杂志书编辑。
出生于安徽,多领域艺术实践者。工作领域涉及:绘画创作、平面设计、插画、影视广告和动画导演等;主要从事综合绘画、实验电影、录像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创作。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职业艺术家。2010年起,开始系列地以GIF动图的形式在网络或自媒体等平台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和实验。
平面设计师,中国版协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成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外聘教师。2005年成立打错平面设计工作室(typo_d),主要致力于公众出版领域的设计,与众多出版机构合作,试图将更开放的设计观念与形式介绍给大众消费者。希望通过更具普及性的出版行为向更多的受众证明:“设计应该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审美”,启发人们用理性的方式来看待和消费现代设计。
·end ·